8月10日,由广东省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主办的“全国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系列活动•广东在行动发布会”在广东佛山广东中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隆重举行,旨在展现优秀的线缆制造企业取得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成果,推进电线电缆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引领线缆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处副处长何秋蓉,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科长林海,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工作组负责人毛庆传,上海缆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飞、国缆检测(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佟海燕、国家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主任卢圣杆等领导、嘉宾,以及广东电网、中联、番禺、南洋、新亚光、珠江、金龙羽、金环宇、成天泰等线缆企业代表出席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由佛山市电线电缆行业协会、广东中联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得到了东莞市电线电缆行业协会、广州市番禺区湾缆先进制造研究院和广东省光电线缆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广东省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秘书长林伟致辞,表示协会对线缆产品质量非常重视,在试点工作中主动挑大梁,联合上缆所、国缆检测、缆新和试点工作组等机构和单位,汇聚行业力量,共同建设线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广东中联电缆集团总裁李智强在发布会上作欢迎致辞。他首先祝贺“全国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系列活动•广东在行动发布会”顺利召开,并热烈欢迎大家到来。广东中联电缆集团始终坚守“兴科技、严管理、创名牌、客满意”的质量方针,积极响应全国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成为广东省首家实施单位,达到AA级追溯体系水平,同时也是全国首家采用激光喷印Ecode追溯码的线缆企业,公司在电线电缆表面和产品合格证上打印了Ecode码,产品快速实现可追溯性,从而提升企业质量信用,强化品牌价值影响力。李智强倡议所有企业应自觉将检验报告向社会公布,真正融入全国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中。
上海缆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丁飞,作为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工作组代表,对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情况进行了专题说明。随着政府政策的落地实施,Ecode标识码正快速融入产品质量体系中,现阶段已初现成果——通过Ecode标识码追溯产品制造过程质量。深度剖析了线缆行业的未来趋向,特别强调到数字化转型对线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联电缆集团副总工程师翟元辉从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企业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先行先试在电线电缆表面和产品合格证上打印Ecode码,产品快速实现可追溯性、防伪功能较强,产品检验数据自动抓取效率高,不易出错等功能,对企业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有很大提升,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能力,有力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工作组负责人毛庆传对整个线缆行业质量追溯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介绍,全国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试点,已为广东、安徽、四川、湖南等10个省份的40余家线缆企业提供了基于Ecode标识的线缆产品生产、流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质量追溯服务,累计发放Ecode编码2280万。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处副处长何秋蓉作总结讲话,她讲到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工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省局都非常重视,欣喜的看到通过一年的努力,广东省电线电缆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这次发布会的举行,充分说明了我省的线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和敢于“亮剑”。同时对省线缆协会历年来的工作成绩表示祝贺和肯定。省线缆协会在提升线缆行业质量、标准领跑特别是在省局的指导下开展的协同共建共治,行业自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希望未来继续努力,把质量追溯体系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为我省线缆行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
发布会上,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处副处长何秋蓉、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全国电线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工作组负责人毛庆传,分别为广东6家试点企业颁发广东省线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示范企业”和广东省线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先行先试企业”证书和牌匾。
会后,大家参观了中联电缆集团“质量追溯体系建设(ECode码)”生产现场。构建数字化信用,为信用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质量追溯体系(ECode码)通过物品编码等物联网技术,建立电缆质量安全电子身份证,构建电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满足生产企业、检测机构、主要用户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追溯联动,把企业经营活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检测结果变成数字化资产,然后发行行为数字化通证,产生数字化信用,高效对接客户、金融机构、政府监管,是线缆产品质量监管模式的创新尝试,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
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行业内进行了先期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省局按照总局要求在电线电缆行业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质量安全追溯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考虑,着力提升生产企业质量内控和风险处置水平,从而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工作,为“提质强企”发挥重要作用。